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文件的出台,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细化落实的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坚持科学理性规范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意见》的出台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视角的科学指导、理性呼吁、规范操作,坚持的是三方同心发力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创生,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问题导向的针对性
文件从家社校协同育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中尚突出存在的职责定位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健全、条件保障不到位等典型性问题,针对性地从学校的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全面育人的有效支持和服务功能出发,进一步明晰强化了三方协同的职责和功能。
2.三位一体的指导性
文件给与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清晰明了的指导性意见,界定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主导作用,家庭作为第一个课堂的主体责任及社会作为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支持体系,明确了三者协同一体、融合助力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协同三方明确的指导性细则。
3.同心同向的操作性
文件从总体要求、三方责任与具体要求及实施保障几个维度厘清了协同育人各方的职责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三方的具体工作要求,致力于三方配合、同向发力的协同机制的落地执行和有效检查。从可操作性视角,在强调三方的协同关系基础上坚持细节和实效。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大量调研、总结、征询的广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育人的生态净化和体系完善,呈现如下特质:
1.四个坚持掷地有声
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政府统筹、坚持协同共育、坚持问题导向,四个坚持的工作原则掷地有声,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加强政府的系统联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机制,着力破解现状突出问题,凸显了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主导责无旁贷
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教育的专业单位,如何及时地向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如何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如何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学校教育在家庭社会两者间起到了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着责无旁贷的主动性教育功能。
3.家长履责义无反顾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需要形成和强化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意识,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层面上主动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体验之间的粘合剂,义无反顾地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提供更为广泛的教育空间。
下一篇:没有了!